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海釣鐵律有六個方面

海釣鐵律有六個方面。海釣活動與其他客觀事物的運動一樣,它的發生、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性可以遵循。只要垂釣者在垂綸滄海中善於分析與研究,並注意總結與提高,便可以在垂釣中克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做休閒垂釣的主人。
海釣鐵律一:釣魚不懂潮,純粹瞎胡鬧。”海釣非同淡水釣,潮汐的漲落對其有很大的制約性。為此,作為海釣的“加盟”者準確地把握潮汐運動的不同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本人十餘年岸釣、“圈”筏釣和船釣的實踐,歸結起來要做到三知。第一,要日知大小潮。這裏所涉及的日,是特指農曆。在要踏上釣魚之路時,定要心中有數當日是農曆的初幾,才便於敲定是船釣還是岸釣。每月的初一至初三和十六至十八為大潮,潮的漲落幅度大,魚亦極其活躍。大魚尾隨著餌群湧向近海,於相對風平浪靜的海灣擴腹充饑。此時,若棄船釣為岸釣或島上磯釣則甚為得體。每月的初七至初九和二十二至二十四均為小潮,浪不高,水不急,乘船或蹬“圈”筏在距岸較遠的島嶼深水區或海珍品養殖區提線也好、揮竿也罷,都會大開你釣魚的眼界。第二,要時知黃金段。潮汐的一漲一落,是海水運動的不同表現形式。在兩種差異的運動方式上,不等的時間具有截然不同的運動特點。通常人們把潮汐的一漲或一落的六小時又十二分,統稱為十分潮,每一分潮大致的時間是37.2分。因此,對於釣魚人而言掌握具體潮起潮落的幾分,是絕對必要的。就拿我們常掛在嘴邊上的釣“二、八潮”和“半潮”為例,是指潮退去的二分與漲到八分。簡單點說,當平潮過後的12分鐘,開始退潮。例舉的二分潮,基本上是在潮開退的1小時15分前後。而漲八分潮,是潮開始漲的4小時58分左右。同理潮汐漲、落的半潮,自然是易於換算,不再贅述。這樣的三個釣魚黃金段的準確把握,不僅僅是能有備而往,而且是能最大限度的使自我緊緊把握垂釣的主動權。第三,要常知海流形式。海流是潮汐在水準方向上的一種變化態勢。其主要是三種正反的表現形式:急、緩流,回、憩流,明、暗流。它們與魚的活動,是息息相關。大潮流急,小潮流緩。“大潮大咬,小潮小咬,無潮不咬,”這道出的便是海流對魚索餌趨勢的影響。說到憩流,它是海水處於相對平衡,處於潮漲落、流往復的相持階段的運動具體表現。總而言之,它們的運動方式有別,顯然在垂釣中具體釣魚方式的施展,亦要有所變化。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回流是魚進食的又一“黃金時段”,誰抓住了最佳時機,誰就有登上最佳垂釣寶座的把握。
海釣鐵律二:“鳥有鳥道,魚有魚道,找准魚道,連連上釣。”在海釣中找魚道,實質上是在苦苦尋覓好釣點。沿海漁民有一句口頭禪:“魚走一條線。”這話也為我們在選擇釣點上,指點了迷律。我在此方面是側重四法:一是生物示意法。海鳥的群集以及海豹等海生動物於某一海面的飛上飛下或竄上竄下,是給垂釣者的一種暗示,它告訴你其處有魚,幾經證實很是奏效,讓我沒有無功而返;二是習性覓蹤法。每一目標魚都有其獨到的習性,知其習性便可找到它的活動場所。“黃魚常戀礁,黑鯛愛大潮,鱸魚喜歡流,胖頭專把爛泥找”,我的如此歸納,決不是空穴來風,恰恰是依魚的習性特點於實踐基礎上的總結;三是實地判斷法。每每到一新釣地,不是急於揮竿,而是對所釣的海域仔細觀察,然後做出魚有否的判斷。比如2002年10月27日,在山東省的膠洲灣第二養殖場船釣便是一例。我同青島市釣魚協會一行五人的釣船停穩後,自己朝前後左右瞧瞧,認定才提起的筏子有大量的魚類可食之物會掉落,易促成大魚的攝食區,加之此目標距主流道近六七米,離副流不過二三米,應該是理想的釣點,實釣證明,我的判斷是對的,在這一釣點我釣了8條大魚,而另外的幾個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個別當地的老釣手竟當了一回“空軍”。四是魚聲偵察法。在日落後的釣魚,特別是石首魚科的叫姑子魚其鰾很發達,能發出咕咕的響聲,循其音前釣必有滿意的收穫。
海釣鐵律三:“水清如鏡,釣魚不行。水呈泥漿,釣魚泡湯。”魚兒離不開水,這是無人不曉的道理。尤其是海魚,除了對水中的含鹽量有一定的挑剔外,對水的清濁度也挑剔不小。釣魚人常談論的水質不外乎三個類型:清、濁和介於這兩者間的渾而不濁。俗話有道:“水至清而無魚”。但從哲學的角度上看,其講的只是一般的道理,而不是普遍原則。換一句話來說,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所在的金州南有黃海,西有渤海。金秋十月的月底,陣陣北風吹來於渤海近岸釣胖頭魚,便要泡湯;若是去黃海別說是船釣可滿載而歸,就是依潮臨磯把竿釣六線魚,亦會下酒菜有餘,還賺個“魚在鉤上跳,人在岸上笑”。海水渾濁,對於釣大多數魚而言,都將是面對“泡湯”的結局。2003年9月13日,我於渤海的金州灣姚家套釣胖頭魚,初蹬“圈”下海是水略渾,過了不到一個小時,是風高浪攪底,水面都泛黃泥沙,僅憑釣魚人對期望的執著,堅持了六個點才釣6條魚。如此的水質到黃海,釣魚也不會有好“果子”吃,照舊要上演“落鳳坡”。本人曾多次遭到渾水質的“封殺”,最慘是2001年9月底的一次於大孤山海釣,近三個小時一無所獲,無奈硬著頭皮空手進了家門。可話又不能說得過於絕對。同樣是渾濁,若趕在頭一天下大雨第二天有小溪或控山水流入臨岸水域,再逢7月至10月的時間內,在渤海的金州灣對釣鱸魚人來說那將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處於水略渾狀態,是海釣人不可多得的好條件,抓住機遇再輔以其他客觀因素,定有好釣績。還是接著去年的9月13日話題,當日釣了六條魚,轉過天的14日,依然是同一海域,仍舊釣同一種魚,所不同的是變換的北風一壓,水自是略渾,鉤餌一墜入海底魚即咬,蹬“圈”於海中,兩把竿你來我往,一潮竟釣了15餘千克。由此可見,水質的狀況對釣魚的影響不可低估,一定要胸中有數,打有準備之仗,有把握之仗。
海釣鐵律四:“有風好釣魚,無風不釣魚。”我們北方的漁民常說:“潮起風動”、“潮動魚動”。這些都不無道理。風對於海釣就顯得更為重要,成為海釣者應極為關心的客觀條件。因為海釣是個總的概念,它既包含岸釣、磯釣連船釣也屬於它的範疇。對風的留意,不僅僅關係到魚釣的多少,又關係到垂釣者的自身安危。海風吹,波濤起,促成了大海上下水體的交換,又促成了水中溶氧度的增高,這對於和水息息相關的魚來說,是求之不得的美事。它們會活躍於爛泥灘處或礁石四周追蹤戲耍、爭搶索餌。其對於垂釣者,也是求之不得的美事。與此同時垂綸滄海,每每香餌沉入海底,次次彎竿出水得魚。1994年11月中旬,接連幾於的北風方停,恰好我們釣魚這一天海上南風只有4~5級,一行三人在大孤山街道近畔的黃海,採取蹬“圈”滿潮靠岸邊、退潮尋礁頭和低潮找礁溝的辦法,來靈活釣魚。上魚時,下鉤魚就咬,魚個也大。一天最少的都釣了接近30千克,多的釣了超過35千克。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叫“美味不可多餐”。細細思量,頗有道理。蘊涵著量變引起質變的哲理。客觀事物的發展,越過了一定的度就會發生新的變化。儘管講無風不釣魚,但是有兩點必須把握其度。第一是風向。我所在的渤海金州灣,是北風好釣魚最怕西南風的攪底浪;而在青島市的膠州灣,卻對南風頗有好感,對北風竟有幾分懼意。這就要垂釣者,善於從實地出發,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第二是風力。前面談到了渤海的金州灣和青島的膠州灣,一個怕西南風一個俱北風,這兩種風若不超過風力5級一樣是釣魚人求之不得的。2002年10月27日於青島市舉行的第十九屆海釣比賽暨全國友好城市邀請賽,是在連兩天的較大北風轉為4~5級的情況下才從膠州灣的第二養殖場拉開了序幕,結果不但釣手們取得了佳績,而且我這個局外人也釣獲了8條鱸魚、梭魚和鯔魚。同理,對一地較理想的風若超過6級,可能帶來水清如鏡的客觀條件,其必然是“水清無魚至”,怎談去釣魚。
海釣鐵律五:“捨不得香餌,釣不到魚。”在風好點好潮好的前提下,自然是“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無餌也就難釣其魚。這裏涉及餌的“香”是以魚口味相投與否為基準,不然釣相關海魚的擬餌以色而誘便無從談起,以致有被打入另冊的可能。為了對魚在餌上投其所好,從多年的釣魚實踐中歸納為三條:一是要因魚用餌:二是要因季使餌;三是要因地施餌。首先,是要因魚用餌。所釣的對象魚有別,其各自所愛吞之餌亦是不同。如同人一樣,張三所熱衷的美食,不見得李四也會趨之。就拿素有上乘久餌之稱的岩蟲為例,從南海到渤海,從東海到黃海,各類魚都愛食,釣魚人也都愛用,尤其是鮮活之品因螢光強、腥味濃、目標大對鱸魚極具誘惑,見著瘋搶;可黑鯛對管蛆獨有所愛,特別是在渤海的金州灣,每當到了釣此目標魚之季這種沙蠶則是搶手貨;鮐?魚,大連又叫花?。它對沙蠶喜食,則貝肉仍吞。可對帶有螢光紙的擬餌,又多了幾分偏愛。一副釣組六把擬餌鉤,一次竟然釣上6條魚。尚可例舉一些,不一而足。其次,是因季使餌。秋季用曬半幹的岩蟲或沙蠶都可釣到黃黑魚,既戀鉤又上魚快,省事還擴大了釣績。倘若再用到春末冬初作釣黃黑魚的釣餌,自顯得無回天之力。相反,一旦換上鮮活的沙蠶,很快對因水寒嘴張動緩慢的魚產生不食不甘休的欲望,迫使魚咬鉤、人有魚釣的雙贏漂亮結局。其三,是因地施餌。一方水養一方人,一方魚愛吃一方餌。這一問題不用花費口舌,都是不言的明理。譬如說在大連經濟開發區大孤山街道所轄的黃牆子地點岸釣,用沙蠶是能釣到黃黑魚,相比就不如用海蟑螂令垂釣者更風光。因此地距岸邊的岩石根不過二米枯潮期的海水深度,淺處一米有餘,深處達三米。沿岸的岩石縫裏與石面上是海蟑螂的天下,不時撲向岩石的海浪盡將眾多的這般小精靈捲入海裏,頃刻成了魚的腹中餐。常吃順口,久食有癮,自然使用現場活捉的海蟑螂上鉤快,魚個大,釣者的手感好。另外,對餌的具體掛法依然大有文章可作。青島市的釣友便對此很有創意。他們在海珍品養殖筏內船釣運用的釣法大致有二,一則是守株待兔法(鉤墜投入選定的釣點後,即等潮動魚動,敬候佳音);另則是主動出擊法(攜著釣餌的釣組拋入順、頂流後,即採取有進有停的方式於動中找魚釣)。為使任一方法發揮不獲則罷一獲定是夠‘重量級’的實效,他們在用餌上是三突出。即突出整體效應,突出目標顯眼,突出釣餌動態。於一把鉤上既有岩蟲又有管沙蠶還有沙蠶,況且把岩蟲、管沙蠶於頭部往下5釐米一塊掐下來,從鉤尖穿過餌體,直推至鉤把與子線的結合部。岩蟲或管蛆朝下的頭,在鉤尾端黃綠色螢光閃閃還搖擺不停,另把3~4根沙蠶分別從頭下1~2釐米處或一半處鉤入,使全鉤盡是餌頭、餌體在外蠕動,那一類魚遊至近前,都難方寸不亂,都難逃脫殺身之禍,揮竿人亦難避開次次躍入刺激一樂的漩渦。
海釣鐵律六:“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大多數海釣者的參與其中,是基於休閒並從中尋求上魚的快樂,決非是以此養家糊口的商業行為。為此,一個“願者上鉤”的“願”,既是這一群體垂釣行為的尺規,又是他們思想追求的昇華。為使主觀願望與垂釣的實踐相統一,理應遵循如下原則:第一“為”,“不以物喜”。誠然,把竿釣的是魚,不同魚打交道是不客觀的、也是不現實的。在面對現實中,應理智的掙脫對物貪欲的束縛,有一個健康而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休閒垂釣的品位;第二“不為”,“不以己悲”。釣不到魚,既不怨天,亦不怨人,更不要同己過不去,在挺竿提線中坦坦蕩蕩,泰然處置;第三“為與不為”,“其喜洋洋者矣”。遼寧省有一位心理病專家說過:“人活一生快樂為先。”此言蠻有道理。我們知道,休閒垂釣的“願者上鉤”,是貴在參與,並在參與中去逐漸體會對“快樂人生”的外延與充實的無限樂趣。“為”時,人魚共舞而笑,“不為”時,從而一竿在手玩味休閒垂釣兼有“賞畫的絢麗,吟詩的飄逸,奕棋的睿智,遊覽的曠達”意境。從而在“為與不為”的休閒垂釣中,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豈有不快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