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產階層理財有妙招

一位朋友最近告訴記者,汶川地震後,他在重災區的一親戚損失很慘重,房子全塌了,家裏值錢的東西也全都被壓壞了。事後去清理現場,只從廢墟中挖出一根幾個月前買的金條,還有幾張銀行卡,這成為日後生活的全部家當。朋友歎了一口氣後說,以前認為房產投資最保險,看來也靠不住。這話不無道理。地震震壞了房屋,也強烈地震動了人們傳統的理財觀念:不敢買房了、特別關注保險了,甚至出現了負債理財等偏激的理財觀念。事實上,理財在地震面前並非不堪一擊。特別為廣大讀者搜尋了7種理財武器,能有效抵禦地震這樣的災難,以實現財富的真正保值。

  理財觀念悄然轉變地震發生後,一位熱衷於房產投資的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宏觀調控政策無法改變他投資房產的熱情,但地震卻讓他開始猶豫起來。這位高管稱,雖然他的幾套房產並不在地震帶上,但地震這樣不可抗拒的風險已經讓他感到一絲不安。他表示,目前正在考慮給房子買些保險,也準備出手一些房產,改買一些黃金。而一位公司白領稱,她原本打算按揭購房,但地震發生後,她改變了計畫,繼續租房,“這樣自己不會受到損失”。而還有人稱,以後買房買車啥的,儘量多貸款,假設在地震中房子塌了,損失都是銀行的。地震也讓一些從未買過保險的人開始關注起保險。太平人壽個人理財規劃師黃宜平對記者表示,地震後,來詢問相關保險事宜的客戶明顯增多,但大多數客戶並不清楚自己適合哪種保險產品。有朋友對記者表示,他準備到保險公司多買幾份保險。“不管怎麼說,先買起來再說,心裏會舒坦一些。”或許在這位朋友心裏,他並不清楚這些保險能帶給他哪種保障。

  三大原則應對突發風險有理財專家表示,以前投資者關心投資收益,現在關注投資風險。但上面提到的投資理財理念,比如不買房該租房、多借錢消費、盲目買保險等行為,難免有些偏激。專家認為,買保險前,先要明確保險範圍和免除責任,再針對性地選擇保險,不能盲目購買;而儘量按揭買房,也要面臨多還貸的壓力。畢竟,地震不是常態,而是小概率事件,不能將小概率事件擴大化;而且地震的影響不是全局性的。專家表示,堅持金融化、分散化、備份化三大原則,某種意義上,地震的風險是可以化解的。

  金融化:保存虛擬資產上海睿方投資顧問董事總經理鄧韜對記者表示,如果地震發生後,錢都在銀行,家庭財產有保險,貴重物品在保險箱,甚至遺囑和遺產分配都已在信託公司,那地震的危害就很小了。鄧韜表示,應該充分利用現代金融來化解地震風險,從個人角度看,儲蓄、證券、信託等現代金融工具可以將個人風險社會化,從而有效避免風險。而東方證券保險業分析師王小罡稱,實物資產在地震中很難保存下來,但虛擬資產就不一樣了。他稱,虛擬資產可以說就是金融資產,比如說,錢存在銀行,儘管銀行營業所可能在地震中垮掉了,但個人的錢還是能取回來;再比如說保險,假如投保人在地震中受傷,會有相關的保險來提供保障。

  分散化:減少實物損失風險“不能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正是用分散投資來化解風險的有效方法。如果在地震前,主要投資房產、古董、藝術品等實物資產,地震造成的損失是非常大的,但如果分散化,比如買一些銀行的理財產品、基金、國債,在銀行有儲蓄,就可以避免很大一部分風險。分散化可以在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間進行,也可以在不同地區之間進行。比如實物資產投資分散到不同地方,可以在成都、上海分散買房、收購收藏品,甚至可以通過QDII產品配置一些海外資產,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化解風險,並獲得收益。

  備份化:保存個人理財憑證災難發生前,對個人理財憑證進行備份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在抗震救災中,一位遇難者在手上用圓珠筆寫著,“還欠××多少錢”,這一場景打動了不少人,但如果進行了個人的災難備份,相信他不會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醒別人。地震發生後,房子垮塌了、傢俱損毀了、親人遇難了,但必須有身份證明和銀行存摺把銀行儲蓄取出來,有借條可以讓別人還錢;如果不幸遇難了,還可以讓親戚朋友知道銀行卡密碼、存摺密碼。如果說前兩者可以充分利用現代金融工具來化解地震等巨災風險,那對個人理財憑證的備份則體現了傳統智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