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建築與室內景物之攝影經驗點滴

應該說:建築與室內景物(下略)攝影是風光攝影的一個分支,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拍攝要領。

  從另一種意義上看,建築與室內攝影在拍攝技術和技巧上有別於純粹意義上的風光攝影;而且由於其自身在建築學方面的特定要求,故在拍攝方面要求專業性極強,難度更大;另一方面,由於拍攝時經常碰到諸如燈光與自然光交替等特殊情況,因而更增加了其拍攝和創作難度。筆者之所以有幸修書於此與廣大影友稍作交流,其目的寄望以此喚起有志於從事或愛好建築與室內攝影的朋友對這一特殊領域的興趣和關注,以便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歷史史料性作品以告慰後人。
  
  筆者所謂之建築與室內攝影的建築學屬性,概受惠於建築學與室內設計專業之設計學基礎課程之一二,即:建築與室內透視學課程,建築與室內設計效果圖課程之要領。(註:筆者先前就學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設計專業,並曾在國內權威建築學雜誌《世界建築導報》就職)如果專業人士從建築學及室內設計學本身的要求出發或出於商業特定攝影要求的需要,那麼現有的許多稿件之95%以上都不合格,統統將被CUT掉了。原因是攝影器材檔次太低,鏡頭根本不具備景物像差糾正功能,此硬件問題乃其一。
  
  另由於室內燈光色溫不等,有時交叉安置並極為複雜,在這種情況下,採用傳統概念上的室外燈光片拍攝,幾乎十有八九均不合格或根本達不到要求。要想在如此複雜的光影及色溫條件下成功地拍攝合格的彩色片(尤其是正片),如果沒有特定的器材及紮實的綜合基本功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人說那你這要求也太苛刻了,簡直是吹毛求庛等等。  
  
  事實上在當今世界商業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冒然枉下如此結論未免太輕浮了一點。具有國際水準的深圳大學《世界建築導報》雜誌所刊載的大部分國外專業人士提供的照片稿件,其質素之高是非常令人驚歎的。其中尤以第28期美國SOM專版介紹中的建築攝影稿件,數百米的摩天大樓從上到下在照片上反映竟完全筆直,半毫米都不差(純粹原版正片,未經任何電腦處理),而且所有樣片張張如此,色溫及色相表現更令人歎為觀止。有如此高水平的同仁提供如此示範,國內同仁沒有理由不去努力學習和刻苦鑽研以迎頭趕上,除非你根本不想加入市場競爭之體制或就此為止慘遭淘汰。
  
  回到上文提及的硬件問題即攝影器材問題。事實上,廣大影友之所用135及120攝影器材系列,如果單從建築或室內攝影及產品等商業攝影的要求來衡量,幾乎99%都達不到要求,135機型中只有N系列之一款鏡頭具備PC調校糾正功能,但由於其底片篇幅太小,售價過高及調整方向單一造成性能價格比嚴重失調而問津者寥寥無幾。於是一些專業人士紛紛將135,120系列打入冷宮以做收藏之用,同時又別無選擇地將目光投向在像差調校糾正方面獨領風騷的大型座機,4X5換成5X7還不過癮,後來乾脆象陳長芬先生那樣甩掉所有細軟,竟扛起100多斤重的8X10大型木頭座機登上了古長城。在真正領略到攝影樂趣的同時,也帶給我們以思考,我們究竟為什麼去搞攝影?
  
  筆者以為:攝影達到相當的深度之時,正是帶給我們攝影工作者以低頭反思人生意義所在之時。在我們廣大影迷愛好者之列,少數人互相攀比名牌機之擁有,挎上尼康哈蘇之屬擬或端起變焦鏡頭來回抽拉以洋洋得意,在充分滿足其虛榮心的同時對其作品的質素要求甚少,從來沒有想到過他每按動一次快門留駐的將是歷史,更沒有想到過這將成為人類文化歷史的遺產。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說「人不可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而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真實反映的建築或風光景物也將會因時過而境遷則矣。故拍攝者如果從事其創作的同時沒有這一理念馬馬虎虎地總寄希望與下一張的話,那麼他終將一無所獲。(註:本段落所指少數人競相攀比名牌機型以滿足其虛榮心者僅指極個別人士,對於從事新聞攝影或抓拍需要而為之者絕無半點貶低之意,請讀者千萬不要對號入座)
  
  據說深圳市攝影協會影藝交流工作十分活躍,同時在1997年前後推出了一系列攝影市場指導性參考價格,如135正片為100-300元/P,120正片為800-1400元左右/P,而4X5座機干版正片達到4000-8000元每頁(後市場被一些魚目混珠者競相壓價等惡性競爭行為擾亂了整個市場),消息不一定準確,但卻無不為攝影市場提供了一個可行性探討方向。  
  
  
  就像那位提者嶄新的F5系列洋洋得意地問我可不可以搞風光攝影的同學一樣,我回答他說:你如果真想搞風光或建築攝影還不如手工做一個大機器。他說:那多寒讒哪,丟人現眼的。這位同學就是一個典型的虛榮心病患者(恕不便點其名),他搞攝影並非專心致志從事於攝影創作,而是關心別人看他用的機器是否名牌,是否足夠神氣以充分滿足其虛榮心。一位優秀的賽車手說:我寧可按我自己的意願用廢舊零件組裝車來開,如果讓我開那種什麼豪華型的自動波,還不如讓我去死。這位發燒友樸實的語言一語而道破天機:無論從事什麼事情最重要的是注重實效而絕對不能為了滿足其虛榮心,最終說話的將是成果而決不可能是炫耀。一位姓馬的發燒友只花了幾十元錢用木頭做了一個大片幅座機,鏡板和片盒之間全用黑布圍成,像差自由調校,但鏡頭卻是一流的,其拍出的許多作品竟然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其中一幅還獲了個佳作獎。他的一句話在我看來應該成為名言:拍你自己的,你管人家說什麼。  
  
  
  說到鏡頭這一硬件器物,筆者想告誡各位影友的是:不管你用什麼樣的大小照相機,如果你是真正想從事攝影藝術創作,那你最好別用變焦鏡頭,寧可辛苦一點多帶幾個。筆者曾與1986年買過一個28-200的長變焦鏡頭,當時拉來拉去覺的挺過癮,但很快就把他扔到爪哇國去了。因為變焦鏡頭可以說除了方便之外其他因素均令人不敢恭維。我可以用那為賽車手的話說:如果讓我買變焦鏡頭去拍風光,那我寧可去死。
  
  建築物及室內環境與純粹的山水風光不同,山水風光多系自然景物,鏡頭無須調校即便稍有變形亦影響不大;而建築物則大多為幾何形體,所用器材不當或拍攝時稍有疏忽,將會導致變形而造成廢片,像《世界建築導報》這樣專業雜誌,每一張片的建築物垂直線條從上到下要求筆直,即便有一毫米的彎曲或偏差也將會導致淘汰,與純風光攝影概念完全不同也。用座機拍攝這樣的景物,可以將鏡頭向上平行提起至適當位置;如果是超高層建築,還應將鏡頭向前傾斜一定角度,同時根據「同位角相等,兩條線平行」之定理將後背向後拉至相同角度,這樣一來就可在毛玻璃上得到一個糾正過的圖像,根據參考定位線確定所有垂直線條完全垂直於地面了再行固定鑼栓調整焦距,最後確認一切工作完全就緒再裝上片盒以便進行拍攝,無論單雙軌機暴光前最好從側面檢查一下鏡頭視角是否含括了軌道本身。

  根據室外攝影涉及到風速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應該說明的是如果是以拍攝室外建築物為主兼做室內,建議最好使用雙軌相機,雙軌道相機由於其良好的穩定性,便於折疊攜帶和收藏而倍受廣大風光攝影尤其是建築攝影工作者的青睞;而純粹用做室內拍攝的則可以考慮使用單軌道相機。
返回列表